banner
Lainbo

Lainbo's Blog

If you’re nothing without the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github

規避筆記陷阱 [譯]

在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筆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筆記。許多人在大學時期,甚至沒有做筆記,也能順利完成學業。他們可以在考試中即興發揮,也可以通過閱讀和死記硬背老師畫的範圍準備考試。那麼,如果你能記住所有需要的信息,如果你不需要處理來自多個來源的複雜信息,如果你不需要寫長篇報告或內容,你為什麼還需要做筆記呢?這似乎是多餘的,對吧?

對於需要經常更新自己知識的人來說,做筆記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需要通過學習和研究不斷提升他們的能力,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並將他們的知識傳達給他人。他們的 “考試” 可以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發生,而且信息量如此之大,我們不能期望一個人只憑他們的記憶就能記住、理解和產生新的想法。因此,我們需要做筆記。

如何做有效的筆記呢?如果你問五個人這個問題,你可能會得到五個不同的答案。事實是:沒有人知道有效的筆記應該是什麼樣子。主要是因為關於這個話題的研究還不夠(至少到目前為止)。但是我還是要分享我的實踐(以及背後的理由),希望這對他人有所幫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強調常見的做筆記的陷阱,以及如何克服它們。

定義有效的筆記#

有效的定義是成功地產生給定的結果。因此,要做到有效,就需要有一個目標或意圖,即: 目標決定有效性。任何做筆記的目標,甚至是 "沒有目標"(這也是一個目標),都將決定你的做筆記技巧的有效性。

我想討論一種做筆記的實踐,這個實踐

  1. 支持你的思維方式(是定制給你的)。
  2. 表示你的知識(受他人的話語受到啟發和影響,但不僅僅是他們的話的複製 / 粘貼)。
  3. 輕鬆檢索到你的知識。

那麼,當你試圖創建一個真正屬於你的系統時,有哪些常見的做筆記的陷阱呢?

首先,為什麼我稱它們為陷阱而不是錯誤呢?

這些實踐依舊可以幫助你前進,所以它們不是錯誤。它們依舊會支持你的思考,並給你一種成就感,但只能到一定程度。無法發揮他們最大的作用。

當你將這些實踐轉化為習慣時,擺脫它們就變得更難了。因此,它是一個陷阱。

那麼,這些陷阱是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

陷阱一:筆記工具#

這個問題就像是什麼編程語言最優秀一樣,我也曾經在很多筆記軟件的評測視頻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痕跡。當我們注意到做筆記可以不僅僅是 “複製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東西”,我們就會對我們的工具的可能性充滿熱情。

語雀?飛書?wolai?flowus?Notion?Obsidian?我應該選什麼?我應該使用哪種標籤系統?我應該使用大綱、長篇筆記還是視覺表示方式?我在一份筆記中應該有多少鏈接?

事實證明,每個工具都是其創造者做出的一系列設計決策的結果,這些決策可能對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要選擇最好的工具來支持你的思維方式,比如我不能向一個喜歡大綱的人強推 Notion,因為幕布可能更適合做大綱筆記。首先你需要決定:你的工具應該支持哪種思維方式?

為了簡化這個過程,我們要有PKM (個人知識管理)金字塔

在金字塔的基礎上,我們有思維方式。這就是你希望你的工具支持的。只有建立了基礎,我們才開始創建上層。

這裡有三個選擇供你選擇:

選擇 1(不推薦)。在你選擇工具之前,了解所有適合你的思維方式。這意味著自我反思,閱讀,自我反思。你在嘗試任何事情之前都會思考很多,但這這聽起來很低效,對吧?

選擇 2。選擇你喜歡的工具,並在你用預期的思維方式探索事物時使用它。你將通過試錯,並發現思維方式與你想要的不一致的點來學習。這不會加快探索過程,但至少你可以開始了。

選擇 3。與 PKM 專業人士和支持性社區合作,快速開始你的過程。從一份思維方式列表和一些初始方法開始你的探索,比自己摸索要容易得多。

爬上 PKM 金字塔是一次個人的旅程,但你不需要獨自完成。社區在這裡,你只需要伸手,或者說樂於提問。

所以解決陷阱一的方法:爬上你的 PKM 金字塔。

陷阱 2: 將筆記寫成真理的片段#

陷阱 2 一般出現在你要建立一個 PKM 系統的時候

設想一個場景,你和某人在爭論一個知識點,你想到了你的筆記中記錄一些 “大佬” 對該觀點的至理名言,你會把你的筆記都拍到對面的臉上嗎?最重要的是,你拍到對面臉上的,是你的知識,還是別人說話的片段?

當我們寫筆記的內容時,我們可以使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一種思維方式是 "筆記作為真理的片段"。

它指的是在我們的筆記中只有真實、完整和高質量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有錯誤、部分或模糊的信息。這個思維方式會導致:

  1. 導致我們避免寫下自己的想法,因為每個筆記都需要是最終版本,只包含正確的信息,這會觸發完美主義。
  2. 當我們終於寫下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只把它們當作短暫的筆記,認為它們是一次性的,有一個截止日期要扔掉,此時我們傾向於不好好處理我們自己的想法。因為會想 “為什麼要在一個最終要刪掉的筆記上花力氣呢?”
  3. 所有長期的筆記都是那些 “大佬” 的原話,我們只是試圖準確地捕捉作者的想法。我們有引用、事實和結論,但我們自己的觀點在哪裡?我們的知識在哪裡?這種心態會給你帶來很多信息,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表達你自己擁有的知識,那麼它就成了一個陷阱。

第二種思維方式是 “筆記作為理解的片段”

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們意識到,想法本就是模糊的、不完整的、混亂的。只有通過花時間與這些想法相處,它們才會成長為我們可以認為是真理的片段。

如果你把筆記看作是理解的片段,那麼筆記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隨著理解的增長,筆記也會隨之增長。(我想這就是為什麼 Notion「文檔歷史」這一功能存在的主要原因吧,或許 Notion 的產品經理,並不覺得這個功能是防止文檔丟失)

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看看你的筆記,說:這是我現在的理解,我目前對這些想法的認識。它們不會只是你在網上衝浪時需要的信息。相反,它們代表你的個人知識。

所以解決陷阱二的方法:把你的筆記看作是理解的片段。

陷阱 3: 把筆記寫成文檔#

寫筆記本就是一項耗時的事情,我不希望你創建了 100 篇筆記,只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想找的內容。

讓我們先停下來,想一下什麼時候需要我們查找筆記

  1. 需要回顧我們的知識,或者某一個想法的時候
  2. 提高對某一個知識理解或者表達的時候
  3. 想要傳達想法的時候

再來看一下大多數人是如何做筆記的

  1. 讀了一篇關於全球變暖的文章,然後創建了一份筆記,標題可能是 "全球變暖的文章摘要"。在這份筆記中,你記錄了文章中的各種觀點,例如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冰川融化的速度、海平面上升的預測等。這些都是不同的想法,但卻都記錄在了同一份筆記中。
  2. 聽了一個尤雨溪的播客,時長 1 小時 30 分鐘,然後創建了一份筆記,標題可能是 “6 月 1 日尤雨溪播客訪談內容”,裡面寫了尤雨溪如何讀書,如何學習,如何思考。這些都是不同的想法,但卻記錄在了同一份筆記中。

這就是很多人都在做的 “文檔筆記”,也就是第三個陷阱的主要表現。

文檔筆記包含了多個想法的片段,或一個完整的論證鏈在一個單獨的筆記中。而且,它們有奇怪的標題,比如 “5 月 1 日學習知識總結”,這些標題與筆記裡面的內容毫無關聯。

當我們去文檔筆記中找內容的時候,是很低效的,因為:

  1. 你需要記得幾乎所有想法的關鍵字,以便在筆記工具中搜索。(大概率記不住或記不全)
  2. 你需要閱讀大部分的筆記才能找到提到想法的段落(耗時)
  3. 同一個想法的片段可能會出現在多個筆記中(希望你能找到他們所有)。這些片段甚至可能相互矛盾。

反思一下,如果你在找一個知識點,那為什麼要把筆記寫成文檔的形式呢?我建議寫 “想法筆記”,比如關於上面的兩個例子,如果換成想法筆記則是:

  1. 在讀到關於全球變暖的文章後,創建多份筆記,每份筆記都只關注一個主要的想法。例如 "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冰川融化的速度和全球變暖的關係"、"海平面上升的預測和全球變暖的關係"。
  2. 聽了尤雨溪一個半小時的播客後,創建多份筆記,每份筆記都只關注一個主要的想法。例如 “應該如何讀書”、“前端開發書籍選擇”、“向尤雨溪一樣思考”

然後利用筆記工具的一些能力,將其聚合在一個 “全球變暖相關記錄”/“尤雨溪訪談記錄” 的文檔裡,這個文檔將僅包含那些小想法的跳轉鏈接和簡要的說明,你無需在一篇大文章中大海撈針。

想法筆記的關鍵在於它只關注一個想法,而不是只能有一個想法,其他的存在是為了讓主旨更加突出,當有別的想法開始喧賓奪主的時候,是時候為它單獨創建一個筆記了。

所以解決陷阱三的方法:創建想法筆記。

雖然沒有完美的做筆記的公式,但如果你專注於最適合你的最佳思維方式,一切也都會順利的進行下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車到山前必有路”,是爛路還是是好路,取決於你的思維方式罷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